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广第六批义务教育校内“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
作者: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3-10-18   阅读次数:【

2023年以来,各地各校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在做好“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水平、拓展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心关爱特殊学生、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家校社协同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在各地报送材料基础上,省教育厅遴选了第六批25个案例,现予以推广。

自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双减”已正式进入第三年。各地教育体育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落实各项要求,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推动作业管理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县域体育、文化、科普、劳动素养等公共资源统筹协调力度,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断拓展丰富课后服务资源、内容、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严格落实教学计划,强化教师备课和区域化教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五项管理”各项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并坚决杜绝《云南省中小学“五项管理”负面清单》禁止内容,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进一步总结宣传典型经验、案例,加强典型引路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宣传引导的实际效果。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

联 系 人:张艳分、田正华

联系电话:0871-65141263

附件:云南省第六批义务教育校内“双减”典型案例

 

云南省第六批义务教育校内“双减”典型案例

一、腾冲市科教协同奏响“双减”新乐章。一是领导重视,举好行动“指挥棒”。腾冲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创新人才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作为创建省级、国家级科普示范市重点人群纳入创建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并印发科普示范市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各学校成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科普兼职人员1326人、科技教育工作志愿者3166人。二是搭建平台,建设科普“演奏厅”。加强学校科普阵地建设,创建腾一中、清水四合完小等公益类校园科普场馆7个,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科普活动室4个,省级科普学校7所,中小学科普(技)活动场所41个;创建火山热海、气象科普、防震减灾、科技馆、高黎贡山博物馆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0个,司莫拉教育基地、帕连艺术村教育基地、栖花岭教育营地、清河茶文化教育营地等研学基地和营地47个。三是探索创新,谱好行动“五线谱”。举行寒暑假创新课堂,开设机器人搭建与编程、科学实验与调查冬夏令营创新科普课堂等10期,参加全国高校科学营、省初中数学夏令营6期。举行专家院士“面对面”科普大师课堂,3位院士、科学家进校园2次,开展“漫谈科学人生”等讲座3场,惠及学生2000余人次。举行科技辅导教师提质课堂,组织科技辅导老师参加科普讲座和科技研训活动,2022年参训教师共12942人次。举行青少年德育浸润行动课堂,开展“总书记到过我家乡”“重走主席路”等研学旅行和培训共140场次,受益学生2万余人。举行科普进校园特色大课堂215次,参加活动6.3万人次;举办科普(技)展览34次,参加活动1.1万人次;举办青少年主题科普活动88次,参加活动2.3万人次。四是科学培养,奏响双减“进行曲”。成功举办6届“腾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机器人竞赛”,全市30所中小学校近45000名师生参加,累计征集学生创新成果、少儿科幻画、优秀实践活动等作品2306项,232件分别获国家、省、市级奖项;880名学生在各类机器人竞赛和无人机大赛中获国家、省级一、二、三等奖。

二、昆明市西山区科创助力“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组建优秀科创教师团队。全区50余所中小学校均设有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把优质科创活动面进一步扩大到全体学生。加强科创教师团队建设,既有科技副校长挂帅,也有从事学生科创活动多年经验丰富并多次获得市、区优秀科技教师的成员,形成了具备现代科技教育知识的中青年专业教师群体。二是开展“三点半”科技教育课堂。自2018年以来区级每年均投入20万元在5-6所学校开展无人机、创意编程等为主题的“三点半”科技教育课堂,设置初级和进阶智能创意编程、机器人、无人机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创活动,并聘请科技专家开展防溺水、防触电、防火灾、防传染病、防交通事故等民生安全科普讲座。三是广泛开展科创活动。邀请知名科学家和学者为中小学生举办主题丰富的科学讲座,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举行校园科技周活动,通过现场演示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魅力。开展科学探索之旅,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进行实地科学探索。连续举办十二届学生机器人竞赛、三届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二届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每年均有30所以上学校、500多名选手和队伍参赛,在比赛中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提升观察、假设、实验、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参加国家、省、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等竞赛活动20余项,并获得优异成绩。

三、宜良县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双减”落地开花。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有效推动科普资源赋能义务教育“双减”,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1家,省科普小镇3家、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所以及一批市、县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和青少年科技工作室。一是以高位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界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将服务义务教育“双减”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融入日常科普、科创、科研活动。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各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宜良县科技教育协会和县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是以大师金牌活动提升科学吸引力。邀请知名科学教育大师开展“宜良县科技校长教育培训班”,邀请院士、杰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知名教授开展“百名科技专家下基层行动”;常态化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我和科学家面对面”“天文科学普及·探索宇宙奥秘”等品牌科教活动,极大丰富了“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三是以科学教育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县科协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接,开发出互动性、沉浸式科学体验课,开展科学探究、发明创造等科学活动教学,采用学校“点单”、科协“派单”、机构“送单”方式,建立科普课程资源库,分期定向推送给全县各中小学。县科技馆推出制作“不会化的雪人”“气球不倒翁”、绿色环保“气球动力小车”“伯努利气球花环”等科学实验秀,精心筹备“漂浮的针”“液压举重机”等科学实验课。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人机、机器人、MAKEX等挑战赛培训,让青少年们在宜良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技馆创客中心畅享“科普大餐”。四是以科普阵地拓展课后服务。利用科技馆、科技小院、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科学探究课程,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积极打造青少年科教校外“第二课堂”。共有2万余名学生走进科技馆、科技小院、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技教育活动。五是以科普研学丰富课堂内容。县科协、教体局、文旅局等联合打造科普研学游图谱,探索“自然科普+农旅”的科技教育路径,健全科普研学与学校教育衔接机制,以自然科普教育为核心开展集爱国主义、高原农业、“趣探茶山”等内容于一体的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户外科普游20余场,18000余学子参与。

四、泸西县让科学教育点燃孩子梦想。泸西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以“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线,以“科技知识普及+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培养”为内容,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县教体局联合县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各种科学小实验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取更多科技知识,享受科普乐趣,感受科技魅力。自2022年以来,共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6场次,惠及师生3128人,组织师生2848人参加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红河第四轮泸西站巡展。泸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科技活动室是中小学生科普的重要阵地,免费向全县中小学生开放。探索以“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形式服务“双减”和满足公众科普需求,2022年泸西县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上海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首次实现科普资源直播共享科学实验秀、医生脱口秀、科普动画、科技动手做等趣味节目,学生家长首次“云”享上海市徐汇区特色科普资源,在线观看“新徐汇新科普”云上嘉年华直播,推动学生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五、个旧市丰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个旧市各中小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结合实际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个旧中学按照“基础+特色”的思路,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因地制宜设置课程,组建体育、艺术、文史等16个社团,以“作业指导+答疑辅导+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的课后服务模式,拓展学习空间,在丰富学生们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创造性展示能力的舞台,成为大家生活的“调味剂”与“润滑剂”。绿春小学采取分校区、分时间、混合编班、集中管理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体育艺术、课外阅读等多种类别的课外活动,开设爵士舞、创意美术、演讲与口才等23个社团,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社团服务。

六、临翔区蚂蚁堆乡中心校“美育+泥塑”非遗进校园。蚂蚁堆乡中心校充分挖掘全乡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设计各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双减”政策奏响校园的“欢乐颂”。学校以“绿美云南·醉美临沧·花园临翔·绿美校园”的生态之美为主题,举办“心手相牵·华翔情深”书画摄影作品展暨2023年“大山里的小画家”美术作品公益展,以“美育+泥塑”让市级非遗文化遗产“泥塑”工艺走进学校,构建“美育+X”课程,让学生深刻体验非遗文化“泥塑”工艺乐趣。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细化生态之美的主题,从云南省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为切入点打造绿美校园进行作品创作,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锻炼和增强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活动不但使“非遗”焕发了新的使命和力量,更有效拓宽了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碗窑村陶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优秀民间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了学生对泥塑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

七、临沧市民族中学用心用情让思政课变得“有声有色”。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增长见闻,形成正确的“三观”,坚定高举团旗跟党走的决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活动。一是“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而更加努力。二是“我是校园小主人”。建立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观点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能独立思考、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组织学生观看《世界周刊》《新闻联播》《新闻周刊》等,让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和热点,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奋斗正青春·青春心向党”。组织学生参观支部活动室,近距离感受身边的党员、身边的党组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基层的党组织如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做到党有所呼、团有所应,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到青春心向党,青春献给党。

八、富宁县“四个落实”让课后服务“升温增效”。富宁县通过落实保障措施、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指导等多种路径,让课后服务“升温增效”。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解决一线教师“后顾之忧”。根据省州相关要求,第一时间印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资金管理制度(试行)》等文件,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各校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学校课后服务资金使用细则》的制定,确保规范管理使用课后服务资金,保障参加课后服务教师的基本权益,全力打通校内课后服务发展“最后一公里”。二是全面开展问卷调查,破解课后服务“制约瓶颈”。县教体局统一制作学校课后服务调查问卷,由各校面向参加课后服务的全体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精准了解掌握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广大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和预期。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出调查问卷60000余份,实现课后服务全过程跟踪管理。三是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实现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县教体局组成由分管副局长带队的调研组,于4月下旬对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班级观摩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况、召开座谈等形式,力争将课后服务这项民心工程做得更加细致、更有温度。四是小切口促进教育“大提升”,助推“双减”落地见效。县教体局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精准“作业设计”、开展特色“社团活动”、抓实“五项管理”、深化“劳动教育”、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等路径,筑牢全面育人体系,推动实现五育并举,以小切口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九、弥勒市第一中学“三举措”推进“双减”工作落实。一是规范作业管理制度。在教学时间内,制定《每周作业安排表》并在校内公示,综合统筹学科作业总量、作业难度、完成时限,要求教师做到有布置必批改、及时反馈指导。在寒暑假前,制定《假期作业天天交清单》,将各学科假期作业分解细化到每天作业量,组织学生适时线上提交作业任务,教师每天批改,做到假期作业天天交、天天清,开学后在年级评比并公示《寒暑假作业优秀学生名单》。二是完善课后服务流程。结合学校实际,打造适合学生学情的“选课走班”套餐,初中部14个教学班665名学生按照兴趣及专长自主选择课后服务课程。开设涵盖体育艺术、剪纸、版画、写实手绘、钢琴、手鼓、吉他、架子鼓、流行演唱、舞蹈等多个项目的兴趣服务班,学校将学生按不同的服务项目编班,展现课后服务绚丽多彩、活力迸发的新面貌。三是完善“双减”管理制度。制定《弥勒市第一中学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课后服务工作原则、服务安排、实施程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员工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在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并获得适当的劳务补助。

十、牟定县茅阳第二小学扎实做好重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是制定特殊学生处理办法让教师轻装上阵。明确规定教师年终综合量化教学实绩考核时,班级中的残疾学生和“学困生”不参与成绩计算或参照该班其它中下水平学生计算,从而缓解教师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更好保护特殊学生,让“学困生”进得来、留得住。二是用心用爱关心关注特殊学生。由学校安全办牵头,教导处、总务处、党支部、学校心理咨询室、年级组多部门联合,积极开展特殊学生各类帮扶活动。各年级认真摸排单亲、托管、留守、特殊体质、家庭困难学生等信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并定期开展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党支部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安心上学。三是抓实课后服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制定课后服务活动考核方案、社团活动教案,推出“三大八小”服务活动项目(“三大”即葫芦丝、篮球、足球,“八小”即阅读、书法、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管乐、古筝、跆拳道),让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和1至2项体育技能。每天课后服务时段安排两个年级开展体育、艺术等社团活动,每个年级以大项目为主、小项目为辅开展社团活动。四是强化师德师风以情育人。每学期开学初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法纪意识。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讲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活动、我的教育故事、优秀教师事迹简介等,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树立正确学生观,用实际行动关心、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满阳光、自信。五是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抓“着装、行走、升旗、集队、鼓掌、就餐、尊师等”礼仪,认真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文明、安全等习惯。将养成教育内容融入班队会,充分利用空间精心设计墙壁文化、楼道文化、橱窗文化、引领文化、班级文化、廉洁文化、民族文化、绿美文化,将党史知识、少先队知识、安全常识、健康生活常识、民族常识、花卉知识、名人事迹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感受校园美的同时增长知识、浸润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六是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召开家长座谈会、特殊学生家访、电话随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到所教班级学生家中走访1次,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议1次,到特殊学生、问题学生家长走访不少于3次,让学生家长支持和配合做好学生管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丰富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如周内适当安排学生进行音乐听赏、葫芦丝吹奏、书法、绘画、锻炼身体等活动,周末和假期安排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社会实践、阅读、制作手抄报等活动。

十一、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着力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课后服务质量研究。从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高度抓落实,立足家长和学生需求,坚持学生自愿选课,强化教师培训管理和巡课反馈整改,以高标准规范管理课后服务。推行“521”工作模式,“五抓”即抓备课、抓课堂、抓作业、抓课后服务、抓家庭共育,“二研”即学科组备课组研究作业设计、年级组研究全学科作业均衡,“一作业公示”。开设多层次、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第一段学科辅导培养孩子作业在校完成,第二段兴趣类课程引用正规有资质机构,通过学校和家委遴选进入学校,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惠及全校1549名学生。二是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机制。抓好“课程建设”,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提供分层、分级、分类的个性化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抓好“师资配备”,充分挖掘教师的学科特长,通过经验分享、表彰奖励等措施,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引入校外专业人员,形成课后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开展的有益补充。抓好“服务管理”,遵循“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及收费方案—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向家长和社会公示—与家长签订书面课后服务协议”流程,每天有5名教师进行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巡视、检查、评价,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月考核,考核评价结果列入学校考核。三是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成立“双减”工作委员会,由校领导与部门牵头组建三支队伍,每班1名家长代表、校外机构2名代表、志愿者2人。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聚焦课程统整设置艺术类课程、阅读类课程、非遗类课程、运动类课程、编程类课程、社团活动等,让学生“菜单式”选课。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科辅导与兴趣培养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建构丰富的“课程图谱”和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阶梯,实现“多元化”发展。围绕“塑造健全人格,奠基幸福人生”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实施“幸福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校本特色课程,让学生采用圆桌学习、指尖学习等多样灵活学习方式,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实现“立体化”学习。

十二、曲靖市沾益区水桥小学体教融合助力双减。学校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探索形成“一校多品”体教融合工作思路,实现“强体魄、养习惯、育特长、增智慧、促成长”育人目标。“一品”寻体育乐趣。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将各种体育游戏活动以方格、圆圈、数字、字母等表现形式,描绘在校园活动区域及边角空地,同时辅以生动形象、色彩亮丽的儿童游戏图案,实现大众化和个性化相统一、健身性与趣味性相融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体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在课间休息活动玩出创意。“二品”夯实体育基础。认真开展每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啦啦操、武术操和健跑1000米活动,在有效调节紧张的室内文化学习活动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促使学生在阳光下陶冶身心,健康成长。“三品”培育体育种子。推动全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分别开设篮球、足球、游泳、射击、武术、啦啦操、羽毛球等体育社团的训练,按时举办每年一届的篮球、足球校级班级联赛、体育艺术节。学校的男女足球队、篮球队、射击队、武术队、啦啦操队等校队每年代表沾益区参加市级校园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培育出一批体育苗子输送到优质初级中学。“四品”追逐体育梦想。着力谋项目、搭平台、促发展,走出一条“学校+俱乐部”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市体育训练中心支持下,曲靖市游泳馆免费为水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免费普及游泳课,将体育课堂向游泳馆延伸,实现游泳课“游进”小学课堂。学校还与省北教场训练基地、市体育训练中心签订共同培养射击后备人才合作协议,省射击后备人才基地、射击青少年训练网点正式落户,市第一支青少年射击队成立,实现“市队校办”体育工作模式,为学生搭建起更多的成长、成才的平台。

十三、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小学多种形式做好课后服务。学校立足当地“历史文化名村”实际,多种形式“传承优先文化”,课后服务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一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新生身着汉服盛装,到学校孔子教育文化广场前进行膜拜和传统文化宣讲。通过课后服务载体活动,诵读《诗经》《论语》和唐诗宋词、民间故事等,增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二是广泛开展特色社团活动。组建篮球、舞蹈、腰鼓、电子琴、书法、武术、手工等特色社团,重点做好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跳绳等活动,使每一个孩子至少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技能。三是注重传承红色文化。白雾小学是原中共地下党联络站和活动据点。学校充分利用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讲红军长征故事,营造全校党史学习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红色情怀。培养“小小解说家”,让学生了解家乡发展变迁并进行实地解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胆识信心并在沉浸体验中明历史、感党恩。

十四、富宁县“四聚焦四强化”让劳动教育遍地开花。一是聚焦健全课程,强化劳动教育阵地建设。全县各中小学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责任链条,严格落实劳动教育必修课,把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开齐上足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筑牢劳动课堂主阵地。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劳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内容上互融、途径上互通、环节上互扣、效果上互促。二是聚焦多元路径,强化劳动教育内涵发展。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县各中小学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劳作、环境卫生清扫、绿化美化、食堂劳作、班务整理等劳动,2023年上半年全县共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活动500余次,校内种植蔬菜面积达10余亩。三是聚焦宣传载体,强化劳动教育成果运用。各校牢牢把握“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一核心目标,以“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手抄报专题讲座、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部分学校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等,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实现劳动体悟与价值观内化相融合。四是聚焦校外实践,强化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师生到校外网格区、红色革命基地、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农耕场所等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进一步让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土壤”里扎根萌芽、开花结果。

十五、马龙区盛家田小学多举措推进“双减”。一是“三阶段”“五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盛家田小学在常规教学方面落实“课前备+课中精+课后思”模式:课前精心备课,课中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认真总结反思,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为“常态课”。学校成立各学科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充分利用课后服务作业辅导时间,完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检测”五环节,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细管理”“四步走”,提高作业质量。学校严格落实作业设计方案,成立作业设计管理领导小组,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细化作业管理要求,落实作业质量评价制度。教师间分享作业设计经验,研讨作业设计困惑。秉承“精练、优做、全批、个别辅导、反馈”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堂、课后作业,提高作业实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层设计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基础服务的作用,高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让学生书包不回家。三是“全参与”“显特色”,提升服务水平。盛家田小学共有90名在校学生,师生全员参与课后服务。以作业辅导为主,兴趣活动特色服务为辅,抓好红色经典诵读、毛笔书法、音乐、绘画、手工制作、篮球、羽毛球等兴趣活动。全面压实教师责任,确保每个老师有目标、有措施、有方案、有效果;践行学校职责,确保定期有检查、有评价、有考核、有反馈,全面提升盛家田小学特色服务水平。四是“下田园”“炼品质”,践行劳动教育。学校利用劳动实践周和劳动课,师生一起除杂草、修枝整形,打造校园环境。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打整菜地、种菜、浇水,让学生从劳动中体会粮食蔬菜来之不易,锻炼了学生的劳动品质,丰富了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形式,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的良好品德。

十六、曲靖市第二小学“三个探索”推动“双减”政策落地。一是探索从“作业布置”向“作业设计”转变。学校严格贯彻作业管理要求,建立各年级每天作业总量控制和作业检查制度。由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调整作业总量,实行作业在每日公示,把常规作业课堂化、重点作业趣味化、实践作业生活化,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通过家校携手共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探索“额外任务”转向“暖心服务”。早在2020年学校就依据《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中心城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有特色的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本地下班时间衔接,让家长接送时间更从容。学校注重提高教师对“双减”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需求,开设了27门课程,组建了46个社团,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方向,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23年春季学期共有5861人次参加午餐午托和课后服务,学生参与面广,社会满意度高。三是探索“教学研究”转向“教学改革”。学校积极探索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倒逼教学方式改革。依托“名师工作坊”等平台,聚焦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例研修和评价视角下的教学改进。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资源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申报立项《立足“以学为主”的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与实践》等省、市级课题,助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十七、景洪市搭建校长论坛平台推动教育改革。近年来,景洪市教育体育局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围绕如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举办了5期校长论坛,为中小学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助力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依托校长论坛,各中小学校长就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科学化管理、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打造美丽校园、教育“三步走”战略如何走、备考效能提高、领导能力提升等主题进行交流与发言,共享新思想、新理念,交流经验与得失。5届中小学校长论坛,累计150余人次校长参加,评选出了10余名论坛优秀校长,帮助各校校长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办学思路,极大的激发了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勇气。狠抓校园长管理,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备考工作督查常态化管理,采取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全市通报、约谈问题突出的校园主要领导等多种有效管理措施,持续加大对学校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学校的考核评估,将每年的校园目标管理考核与实施教学质量“红黄黑榜”评价制度、“质量底线”教学质量末位约谈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扭转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十八、盘龙区明通小学教学常规求实效,多彩活动促双减。一是立足常规抓教学。检查教案关注教法,同学科老师交叉年级进行教案检查,重点检查教案中书写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等常规要求,以互相检查促进整改提升。检查作业检验教学,以科学、适量为原则,规范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教师全批全改,采用等级制评价,注重使用奖励性评价方式。注重作业的第二次批改,认真督促学生改错,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二是立足课堂深耕精研。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来,校区增加、青年教师人数倍增。为了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集团成立了由各校区、各学科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的督导听课小组,不定期到各校区进行随堂听课。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名师指导的形式,逐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校区间交流合作。三是多彩活动助力“双减”。围绕教学、联系生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增智赋能的学生活动,如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二十四节气特色活动、非遗校园活动、科普进校园、户外研学活动、科普研学活动、“乐学嘉年华,明通智慧娃”一二年级期末综合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课业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九、弥勒市第一小学以“1+N”模式践行“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为实现“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学校积极探索“双减”工作精细化管理新路子,以“1+N”(即工作机制+具体工作措施)模式践行课后服务新举措,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调查研判——科学设置课程——创新辅导形式(全校辅导、年级辅导、班级辅导、社团辅导)——完善保障机制(保障服务师资、保障服务时间、保障服务地点、保障服务内容、保障服务质量)的工作机制。二是组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立足本校教师资源,通过教师研讨会、培训会,培养了一批具备理论讲授、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聘请一部分热心公益、办学规范、师资专业的校外培训机构专业人士担任校内兴趣班辅导老师,教授书画、围棋、乐高、创客、拉丁舞、街舞、篮球、足球、书法、珠心算等内容。三是充分开发课后服务项目。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有校本活动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社团兴趣课程(包括艺术类、语言类、科技类)共计48个服务项目。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校根据学龄及教学实际灵活编班,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

二十、师宗县共建爱心工程让困境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一是强化政府履职,加强部门联动。出台《师宗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加强控辍保学的实施意见》《师宗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师宗县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县民政局牵头县直19个部门建立“师宗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部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关爱网络,形成关爱合力。县级统筹,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工作网络。为关爱对象建立详实完善信息台账,一人一档精准施策。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机制,民政部门确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落实;公安部门联合司法、团县委、县妇联开展法制宣传和安全自护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少年儿童掌握防范不法侵害、预防意外伤害等安全常识。广电部门利用“走近师宗教育”栏目,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关爱氛围。三是丰富校园活动,拓展关爱载体。学校承担关爱主体责任,将课后服务与关爱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所有教师参与其中,建立留守儿童交心谈心制度,做好心理访谈记录,定期召开座谈会。开通家长亲情电话,让孩子能够定期与父母电话联系,并经常安排家长和孩子通话交流。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组织教职工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利用特定节日开展主题活动,确保不因亲情缺失而辍学。四是筹集帮困资金,加大关爱力度。部分学校成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会,每学期倡导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献爱心捐资助学,让困境少年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五是强化控辍保学,提高教学质量。将关爱工作与控辍保学工作紧密结合,用关爱的方式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形成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激励他们努力拼搏,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十一、会泽县笔耕不辍十余载锻造教育“金招牌”。一是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充分发挥政府主心骨、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三大作用”,切实为会泽教育打造“政以兴教为本、校以强教为志、师以育人为乐”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把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与提升办学能力相结合,切实补齐办学条件短板。按照“管理共促、师资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思路,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实行“名校领办制”,通过“名校+新建学校”“名校+民办学校”的方式,选派部分优质学校骨干到成员学校担任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坚持以研促培、以训促教,全面推进研磨课、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同课异构”、“青蓝工程”等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研训一体化活动。二是持续改革创新教育高水平发展。着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办学管理机制”目标任务。按照“主要抓常规管理、逐步抓规范管理、进而抓精细管理”思路,创新推出“年级组+科室”双线扁平化管理模式;创新推出“全寄宿制+全封闭式+全关注式+全过程式+全人格式”的“五全”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德智并修、知能共进”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将教育的人权、事权、财权等行政权力下放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形成“政府管方向政策、主管部门全面抓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良好格局。坚持把课堂作为狠抓教学质量的“核心高地”,把“备课常规、课堂常规、听课常规、作业常规”作为“闭环管理”的突破重点,创新推出“年度重点工作+月重点工作+周重点工作+专项重点工作”4项清单化销号考核模式;创新推出“备、讲、批、辅、考+创新”的“5+N”精细化考核模式。三是制定科学的教育战略。着眼“统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县域教育新高地”目标任务。坚持把“打造云南知名教育改革先行区、现代教育示范区、优质教育核心区”作为教育的战略目标。树立“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发展理念,以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的行动中,进一步提高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牢牢兜住“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工作底线。按照“塑强教育品牌”思路,以亮眼的办学成绩擦亮优质教育品牌,进一步提高会泽教育品牌影响力,切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二十二、大理市“三升三限三保”促学生“双减”。制定了《大理市持续深入推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三个提升”“三个限制”“三个保障”全面推动学生“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一是“三个提升”,校内减负增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制定《大理市全面优化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各学校“练好内功”让学生“吃饱”“吃好”;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不组织跨校际考试,成绩以等级制呈现。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作业公示制度,规范教辅使用,作业管理得到普遍规范。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按每周5天、每天2小时要求提供课后服务;推进城市中心厨房建设,开展中小学午餐服务试点。二是“三个限制”,校外减负规范。限制培训时间。培训机构不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0:30。分类鉴别审核培训项目,防范假借非学科类项目开展学科类培训。限制培训价格。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以45分钟为标准课时,每生每课时小班(1—10人)35元、中班(11—35人)25元、大班(36—50人)15元,浮动幅度为上浮不超过10%;全部机构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进行资金监管,覆盖率100%。限制机构数量。进行拉网式排查,严格开展年检,多部门联合动态督查,查处违规行为;出台《大理市非学科(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导则(试行)》,严格新机构审批,强化行业自律。原有校外培训机构90所(学科类48所),共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机构48所(注销13所),压减率100%,资金监管比例100%,治理成效明显。三是“三个保障”,建立健全机制。组织领导有保障。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27个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印发《大理市持续深入推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实施方案》,细化27条工作措施。课后服务有保障。联合发改等部门制定《大理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方案》和《大理市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入校参与课后服务导则》,保障课后服务经费,鼓励学校引入第三方机构或邀请民间艺人、已退休歌舞剧院教师和高校教师、实习生担任校外辅导员,传承霸王鞭、刺绣等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有保障。高频次公开信息,通过会议和媒体宣传解读政策,公布举报电话,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动态发布培训机构白名单和致家长公开信,促进家校社协调育人。

二十三、玉溪市通海县龚杨小学健全家校社协调机制,全面加强“五项”管理。一是严把“三量”让作业“精”起来。完善作业管理制度,严把作业“三量”。坚持作业制度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公示。严控作业量,杜绝作业出校门。作业教师提前做,保证精炼、有效;作业全批全改,及时掌握学情;分层留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留置实践性、操作性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建议家长不随意给孩子布置作业,不报大量兴趣班,让孩子从低效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二是合理使用 将手机“管”起来。 严格《手机管理制度》,实行“禁止学生手机入校”的管理措施;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引领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建议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三是减负增效让睡眠“足”起来。学校从减负、减压的源头努力让学生睡眠“足”起来。通过家长会或微信群向家长宣传保证睡眠的重要性。致家长一封信倡议家长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四是倡导阅读让读物“广”起来。学校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开放图书室,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书香中幸福成长。建议亲子阅读活动,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五是“三课两操”让体质“强”起来。学校完善“三课两操”。“三课”即体育课、社团课、家庭亲子课。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体育课程,体育锻炼常态化;开设篮球、跳绳等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建议家庭亲子锻炼活动,争当健康家庭。“两操”即眼保健操和课间操,落实大课间制度,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上午半小时课间操,下午半小时的体育活动,引导孩子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强健体魄。

二十四、玉溪市华宁县紧扣“两个一”助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一是紧扣五育融合,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以德育为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将思政课融入课后服务,开展渗透德育的活动类课堂。以智育为重,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开展阅读考级、科普类活动课程等。以体育为基,以阳光体育、快乐体育为出发点,造就华宁一小快乐足球,始于足下;玉溪体校击剑项目训练基地在华宁二小挂牌;宁州街道中心校绳彩飞扬,辖区全覆盖开展“花样跳绳、花样年华”课后服务。以美育为要,各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社团活动,如通红甸中心小学非遗传承进课堂。以劳育为本,各校利用劳动“小”基地、上好劳动“大”讲堂的课后服务劳动教育。二是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县域整体课后服务质量。华宁县教体局制定了《华宁县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3年2月经专家组评议遴选出11家机构、29个项目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目前有10家机构参与7所学校的课后服务。依托青科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动员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学生及社会热心人士等作为志愿者参与假期课后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能力。2023年1月宁州街道城关社区开展了“把爱带回家暖童心护成长”寒假托管服务,20余个村(社区)共招募志愿者87人开展假期小课堂活动21场次,共服务儿童435人。

二十五、玉溪市红塔区“一方案两机制”促进课后服务运行上水平。一是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动态制定课后服务方案。全区各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每学期开学提前谋划,做好需求统计,坚持以校内教师提供项目为主的前提下,按需求从区级“白名单”二次遴选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和团体提供相关项目进入学校,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求。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并报教体局审核备案,同时做好人员调配、服务内容安排、相关条件保障、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为有需求的所有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二是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原则,红塔区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由财政奖补、向家长收取服务性收费、向家长收取代收费三部分组成。区级制定课后服务性收费标准,划定经济困难学生范围并进行减免。三是建立课后服务经费收支管理机制。各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红塔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收支管理暂行办法》对每学期课后服务经费进行收支管理。学校引进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和团体提供的项目按照区级“白名单”公布的课时费按代收费收缴,学期结束由学校根据与培训机构和团体签订的合同中管理绩效完成情况转交提供服务的培训机构和团体。由校内教师提供的项目按照服务性收费进行收缴。每学期课后服务收入(包括财政奖补、向家长收取服务性收费)扣减各类课后服务工作相关支出和退还学生未参与课后服务部分等费用后,剩余部分纳入教师绩效工资增量部分管理,单独列为课后服务事项考核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