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
数字前沿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数字前沿
李建臣:数字文明下的教育与出版
作者:李建臣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16-12-15   阅读次数:【

一、教育与出版的关系

 

教育与出版,不仅关系密切,而且源远流长。

 

教育与出版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种通过知识、信息和理念的传递,来影响他人的过程,只是实现传递的方式不尽相同:一个侧重于向你讲授,一个侧重于你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需要讲授的理由千条万条,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点:一是因为你在成长,需要老师来传道授业解惑;二是你在长成之后,要了解和掌握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需要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来给你讲解。不管是哪一种讲授,其结果都离不开你自己的接受和感悟。相对而言,出版业为你提供的服务,则更倾向于你自己主动地去涉猎相关的知识。虽然说书本也是老师,但读书更侧重于你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公元前500—300年间,在相距万里之遥的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次人类思想文化的大繁荣,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道奇观。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这一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

 

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比较原始。借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叫做述而不作:老师只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不提供教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孔子都是如此。

 

然而,那个时代的出版业并非不发达:中国的诸子百家都在纷纷著书立说,到处推销自己的理念,形成了许多文献。古希腊也有大量学者的作品问世。亚里士多德就主编了数以百计的著作,现在能够确定的是400多种,加上存在争议的,有1000余种。而印度的列国时代——孔雀王朝建立之前的数百年间,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思想文化爆发,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历史上称为沙门思潮,并且留下许多著作。在人类所有的古文献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大大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

 

 

 

轴心时代以降,教育与出版两条并行的河流就交汇起来,没再分开。课上的教材和课下的参考读物,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成为了完成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托。出版活动则在传播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把为教育服务作为了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中国,儿童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在孟学阶段开始接触四书;再大一些,开始学习五经,然后准备去参加科考。这个教学体系基本上贯穿着愈千年的封建时代。

 

在西方,中世纪的教育以封建教育和教会教育为主导。13世纪初,剑桥、牛津大学成立。到15世纪初,欧洲境内大学已超过50所。特别是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后,《圣经》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很快引发了宗教改革,并且助推了文艺复兴,教育理念也出现了新变化,揭开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序幕。许多思想家们都一致认为,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飞跃。我认为也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的这种巨大飞跃,是教育与出版相结合的结果。

 

为什么在轴心时代,教育与出版两条河流并列前行,而后来则出现交汇?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发育之初,人们对各种知识的认识是零碎的、零散的、开放和肤浅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为所传递的知识,日益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系统化。而这个特点,也恰恰是出版活动的基本特征。

 

因而千百年来,教育与出版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共生共长。

二、数字文明下的教育

 

从上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传统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知识、信息或理念从甲传递到乙的过程。在具体传递过程中需要具备这样四个要素:1、老师;2、学生;3、被传递的内容(教材);4、传递场所(学校)。在传统教育中,这四个要素须具备在同一时空下,才能完成教学活动,而且老师起到主导作用。

 

但是在数字文明情况下,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1、四个要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可以彼此分离的,可以实现全天候和跨时空远程传递。2、老师不一定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老师本来就是一个知识源的扮演者。在今天,不但知识源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学习者反倒越来越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3、知识内容的存在形式,不一定再体现为厚厚的一本书。4、知识传递平台逐渐从物理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人们可以手持移动终端躺在沙发上看,也可以泡在浴缸里闭目养神去听。

 

因而,传统文明形态中形成的那些观念和模式——认为学校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唯一场所,老师传道授业耳提面命,学生接受知识俯首帖耳,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都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移动互联和大数据,完全可以将海量的、集约化的、集成式的优质教育资源,以结构化的方式向全社会呈现。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极大地提升学习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大大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和均等化。这一点,正是中国教育的软肋。天价的学区房、各种巧立名目的赞助费、无奇不有的补课形式……种种饱受社会诟病的怪现象,归根结蒂,大多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

 

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正与工业文明的思维形式暗合。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基础状况千差万别。网络教育的海量、便捷、开放、共享、智能化以及用户需求导向,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看起来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反映出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以人为本。因而,网络教育被认为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催生了新的学习革命,开辟了人类学习的新纪元。

 

近年来,网络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预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已经过亿。以网络教育为主业的企业超过3000家,市场规模达到2000多亿。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近二三年来,各类性质的社会资本都在大量涌入网络教育领域。特别是阿里、百度、腾讯、新浪、网易等互联网大腕,以及新东方、好未来等一批上市教育公司纷纷进军网络教育市场,展开大规模并购,预示着在新的文明背景下,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资本的力量也将助推这个行业快速发展。

三、数字文明下的出版

 

不同的文明形态,文化传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农耕文明形态下的文化传播,是手工作坊层次上的传播,是C2C。工业文明形态下的文化传播,是大工业、标准化、机械生产模式的传播,是B2C。因为在这种文明形态下,文化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以进行批量的生产和贩卖。数字文明形态下的文化传播,则是一种新型的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传播,是C2B

 

数字文明是一个大互联时代,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化时代。网状结构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其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动、求真等特点,奠定了这个文明形态以人为本的生态底色,也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播规律:泛媒化、大众化、去中心化、无边界。

 

数字文明形态下的出版,大体有这样几个发展趋势。

1、智能化

目前所能预见的智能化传播方式,大体有扫码、VRMRAR等几种。扫码方式,近两年在教材教辅领域几乎已经普及。

 

VR方式方兴未艾。数字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虚拟空间。数字技术之所以对传媒业影响巨大,就是因为,传媒业玩的就是虚拟世界、精神世界的产品。VR所打造出的全新的沉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今年821日,我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其中就有对不同生存空间的描绘。

 

AR应用于图书是今年的事情。其优势是发挥了图书和视频各自所长,堪称一次书业革命。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真正将AR深入带进社会生活中来的是游戏。今年76日,一款基于ARGPS技术的新游戏《Pokémon GO》上市,风靡了全球手游市场。短短数日之间,各国人民都开始拿着手机满世界抓小精灵。有不去上班的,有不睡觉的,有冒雨在街头游荡的,有出车祸的,有坠桥的,有误闯民宅遭枪击的……据法国媒体报道,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在斯洛伐克访问时,抵达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之后,忙里偷闲到当地城区抓起了小精灵。中国青年网报道的题目是:全世界都疯了!AR技术把虚拟与现实联结起来,真假难辨,亦真亦幻,形成了不可思议的传播效果。

 

当然,智能化传播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水幕、气幕、全息、七D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服务等等。在数字文明时代,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广泛应用,时间极其短暂。长则二三年,短则几个月。要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前不久刚刚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数字出版一词也首次出现在国家五年规划之中。

 

 

 

2、平台化

 

平台模式,是网络时代实现服务的基本模式,也是主要模式。所以也一直是互联网企业争夺的制高点。谁占领了平台,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拥有了未来。

 

美国科学家、3Com创始人、以太网发明人梅特卡夫,通过对网络价值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用公式可以表述为:V=n²。可见网络价值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几何级数。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规律,都是头几年拼命烧钱收集数据,后几年迅速膨胀。

 

沃尔玛是实体店的大卖场,阿里巴巴是网络店的大卖场。出版业将来必将会出现类似的知识大卖场。既然是大卖场,就可以批发,可以零售;可以销售一个知识体系,也可以销售一个知识单元。灵活多样。以需求为导向,各取所需。

 

从本质上说,大卖场与广交会没什么区别,甚至与跳蚤市场、与农村的赶集也没什么区别。其共同特点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大家既是买家,又是卖家。

 

维基百科就是如此。编者可以是全球的任何人,使用者也是全球的每一个人。大家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用一句洋文来说,就叫UGC

3、数据化

以数据库方式提供知识服务将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现在我们每年出版47万种图书。数量虽然可观,但它们并没有汇成知识的海洋,而是海洋中漂浮的47万个小舢板。上个月在杭州咪咕调研时,我曾问丁总,你提供50万种书的数字化服务,其中涉及宏观经济的书不少。我想查一下2015年我们国家广义货币量M2是多少。丁总说,暂时还没有办法。可见,这50万种书彼此内容并不联通。

 

在这个方面,我们不能不说,清华同方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20年前,他们就开始筹备中国知网。他们当时就看到了20年后,甚至更远的未来,知识服务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数据化的服务是精准的服务。试想,如果我们的知识服务都建立在数据库的模式之上,我们传统书业那1051亿的库存还会存在么?

4、交互性

 

交互性,不仅是传统出版与新业态的一个本质差别,也是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一个分水岭。像其他所有的工业生产行为一样,传统出版也是一种单向行为。你觉得你请了最优秀的作者,你认为你已经为消费者设计了最好的形式和内容,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可是实际上,考虑得再周到也不行。佛家讲,一人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消费者的柔情,你永远不懂,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数字文明环境中,需要的是互动,甚至是即时互动。所以许多网络作品的形成,是写作者和消费者商量着、切磋着共同完成的。互动性为实现产品定制提供了可能,使得服务升级。Web2.0版的重要标志就是交互性。

 

过去你可能精心设计出版一套装帧精美的《癌症诊治科普丛书》;而现在,一个好大夫热线登上历史舞台,可以以极其低廉、甚至免费的方式,实现视频看病,远程会诊,甚至远程手术,不取代你么?

5、音频化

自从1920年美国匹兹堡市第一家广播电台亮相,近百年来音频市场几经沉浮。

 

统计数据表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所以保险公司对眼睛的赔偿额等价于生命。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面对信息的海洋,我们在利用视觉之外,大量的零碎时间,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我们听觉的利用效率亟待提升。所以音频服务便不失时机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刚才教委李主任在演讲时提到,目前孩子们的视力令人忧虑。而音频服务恰恰可以发挥优势,实现人们提出的解放双眼

2004年,播客在美国出现;2009年,国内开始了对音频市场的开发。

 

音频服务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听书,还有新闻资讯、电视电台节目、音乐mp3、有声小说、英语、相声、评书,还有财经股票、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社科人文、儿童故事等等。此外,有些音频公司搭建的网络平台,还可以帮你创建个人广播电台,与粉丝精准连接。

 

易观智库发布:目前国内移动音频总用户规模达到8.6亿。在用户渗透率、用户启动频次、用户使用时长等多项指标中,懒人听书都居第一位。除了懒人听书,还有150多家公司形成了规模,如蜻蜓、喜马拉雅、酷我听书、考拉、荔枝等。前不久喜马拉雅估值四五十亿。

 

在音频服务的开发中,科大讯飞等技术公司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6O2O

 

毫无疑问,O2O是新零售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一种数字文明的商业趋势。

线上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并且精准掌握用户全部信息等特点。没有线上,安德森的长尾就兑现不了价值。线下的优势,则是以用户体验为形式的对消费者的尊重。所以O2O的本质,是精神与物质有机的互补,是线上线下平衡的艺术,是翩翩起舞的两只蝴蝶。

 

O2O之所以被称作数字文明时代新商业模式,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真正从个人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经济哲学。

 

O2O中,最耀眼的是闪烁在网络上的数字,而核心则在于在线支付与物流。如果没有6.57亿个物流小哥去落实订单,那么天猫的1207亿元就成了空中楼阁,12万笔/秒的交易也就成为了玩笑。

 

对于商家而言,O2O可以降低对店铺地理位置的依赖;对消费者而言,O2O可以提供理想的商业信息;对服务提供商来说,O2O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对广告商而言,精准的数据可以支撑对营销效果的统计与评估,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下推广效果的不可预测性。所以,O2O运行模式可以达成商家、平台、消费者、金融、物流和广告商等多赢的效果。当然,这里还没有提及在一边偷着乐的电信、保险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服务环节。精准、海量的数据会给整个商业生态带来巨大的、意想不到的增值服务。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会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崛起,为什么一天之内就会有23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人同时出手,堆积出了1207亿元的天文数字。

 

出版业也是如此。亚马逊1994年成立后,三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跨越,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书店。在随后的四年中又完成了第二次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接下来,亚马逊又朝着第三个目标奋进,成为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这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对用户体验的再认识和对消费者的尊重。一年前,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实体书店;今年3月,又在圣地亚哥开了第二家。当当网也宣布3年内将开设1000个实体书店。当当网的宏伟战略尚未起步,倒是西西弗以每年几十家新店的速度,大举铺开实体书店建设工程。可见,实体书店开始回暖并不是偶然。

 

近来,电商行业又兴起了直播,开拓了直播+电商+网红。对此,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否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和优质服务,应该是检验一种模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互联网初期,关注信息胜过关注人;而在大互联时代,以人为本一定是大趋势。

7、全IP

 

2015年被称作IP元年。今天,这一词汇毫无疑问成为了文化领域的热词。特别是随着《甄嬛传》《失恋33天》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IP影视剧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出现了《琅琊榜》《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左耳》《万物生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收视率火爆的影视剧,在将IP的热度推向沸点的同时,也助推了网络文学的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12月,由网络文学转化出版的图书5202部,改编电影515部,改编游戏201部,改编动漫130部。

 

IP版权买卖也越来越火,而且购买价格呈几何级数增长,有的甚至突破2000万元。在去年收入最高的十大作家中,网络文学作家占了7位,并且占据了前三位。

 

网络文学熙熙攘攘,使传统文学陷入深深的思考。向隅而泣故不可取,自命清高也应警惕。中南出版集团龚曙光说,现在出版业不是在正向输出IP,而是逆向抢购IP。一个原本是卖IP的企业,现在反倒是在为抢IP打群架,这在经济学上是不合逻辑的。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确需要各个相关方面深入思考。

 

实际上,我国文化领域目前玩IP的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建议大家认真研究一下《海贼王》的玩法

四、教育出版的未来

除了上述发展趋势,未来的教育出版可能还将呈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与出版深度融合

在数字文明下,绝大多数的行业边界都变得越来越模糊,许多行业都面临着解体和生态重构。跨界打劫已日益成为常态。有位朋友说过这样一句玩笑话:如果你一觉醒来,发展你这个行业没有了,千万不要奇怪,这就是数字时代。

一般行业尚且如此,像教育与出版这样,在本质上相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叠的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就更是题中应有之意。什么叫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许多数字产品诸如幕课,既是教育,也是出版。

在这方面,英国培生集团具有研究价值。在2015年全球出版企业50强中,培生集团继续雄据榜首。培生集团能够保持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这样几个战略:一是进一步将主营业务集中到教育出版领域,甚至延伸到教育领域的上游——学校;二是进一步将教育出版业务转向数字化网络化;三是具有预见性地从以内容服务为主,转向内容服务与技术服务并重,并且成为全球头号的出版技术服务商;四是广泛开拓国际市场。

 

2、教育出版的公益化

 

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对微电子技术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理论揭示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节奏和规律。根据这个理论,互联网的三大基础要件——带宽、存储、服务器都将无限指向免费。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切身感受。电子产品的价格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几乎全部在不停地下降。甚至在我们今天充分享受微信免费服务的时候,还有许多人不断发出预言:几年之内,微信将被淘汰。以AR技术为支撑的新的传播技术将取而代之。

 

从经济学角度看,工业文明经济学探讨问题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而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学逻辑发生了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传统的垄断生产、销售及传播将不再可能。面对信息泛滥、知识爆炸,如何取舍成为了重要问题。

 

3、服务是教育出版的核心

 

农耕文明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驱动力是体力;工业文明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驱动力是脑力;数字文明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驱动力是服务。所以在数字文明中,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比重将大大提升,远超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前不久到重庆猪八戒网去调研,询问他们200亿元的营收是怎么实现的。他们的回答很简洁:服务。

 

如果用一句话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语,我想说:数字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如果说今天看一个行业、一个产业有没有发展潜力和前途,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那么,考察一个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业长青,服务意识和服务的深度则将是核心要素。

 

谢谢大家!